深圳萬象城里總是往來如織。
衣著鮮亮的年輕女生,妝容嚴謹中年婦女,身邊大都伴隨著一個男人。字母標識的logo一個接著一個。PRADA的對面是miumiu,LV在外面獨自豎起一座三層樓,櫥窗精致。巴黎世家里款式、式樣齊全。
LV里幾乎人流不斷。專柜前的高腳凳上坐著一排人,身穿黑色套裝的導購拿著包認真介紹。
盡管他們都清楚不遠處的香港同一款商品的價格可能會低20%。
沒有人懷疑中國市場對奢侈品的消費能力。根據(jù)麥肯錫解讀中國的報告《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》,即使在2009年全球經濟萎縮,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還是增長了16%。200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達到640億元。這還不包括那些漂洋過海一擲千金之舉。
倫敦的奢侈品店爭相配備中文導購。圣誕季前,在名店前大排長龍的不是中國人就是阿拉伯人。
麥肯錫的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將達到1800億元,占據(jù)全球市場的20%還多,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場。
國內的市場正散發(fā)出迷人魅力,尤其是對傳承了百年的國外奢侈品商來說。
2005年,路易威登在10個城市開設了門店,而到2010年時,在29個城市開設了36家門店。2006年初,古奇在中國只有6家店,四年之后,擴張到39家店。5年間,愛馬仕的門店翻了四倍,達到20家。
北京上海的名店林立,購買力在全國來勢洶洶。
愛馬仕鉑金包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常見的裝飾。小圓(化名)是溫州人,在自己的家族企業(yè)工作。她對愛馬仕的關注正逐漸超過LV。
林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,從事行業(yè)與奢侈品相關。她關注的品牌更多的是獨立設計師的作品,如美國的rebecca minkoff,或者英國的mulberry。
微博上的人群更是將曬貨進行到底。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是年輕女生坐在復式樓房的階梯上,身后一個接一個放的是各種顏色的鉑金包。
麥肯錫將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劃分為四個類型,核心奢侈品買家、奢侈品消費楷模、時尚狂熱者以及中產階層進取者。第一類消費群將收入的12%至20%用來奢侈。第二類的標簽非常明確:“年輕”“富有”“時尚”,主要由私營企業(yè)的老板和公司高管組成,多數(shù)生活在北京或者上海。第三類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富人,收入也并不夠高,但是他們熱衷于時尚,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奢侈品。第四類消費群多數(shù)生活在二、三線城市,充裕的收入讓他們能夠偶爾奢侈一回,購買昂貴的東西來點綴生活。
奢侈品的定義并不僅僅就是這些鞋包用品,名車、私人游艇、飛機正在逐漸進入國人的眼中。據(jù)國外媒體報道,游艇行業(yè)在國內正在逐漸興起。有私企老板輕易付出3000萬元定金購買一艘游艇,盡管他們并不能像在國外一樣充分享受水上運動,甚至也許從浙江航行到上海還需要行政許可。但是這不影響他們把卡拉OK從市中心移到船上的熱情。
消費心理正在悄然變化。雖然在上海吳江路上幾乎每一個過往的女人都背著一個LV,但是已經越來越少的人去懷疑其中的真實性。LV編織袋似乎成為了一個久遠的特殊符號。
Buyberry今年在北京的一場走秀驚艷了時尚圈。3D技術營造出真假難辨的畫面,真實與虛幻互相交融。不管是一成不變的庸常生活,還是輾轉往復的奔波勞苦,一只手袋上精致的紋路都無異于一場溫柔的撫慰。